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逸夫小学2021年4月加入“全国读写教室”研究共同体,成为理事校。学校基于前期“读写一体化”的研究基础,在“统编教材教学+读写教室=完整的语文教育”的观点的支撑下,逐步做推进性尝试。


2021年12月2日,总寨镇逸夫小学读写教室借助统编教材,进一步聚焦策略,尝试路标式读写教学研究实践,在阅读中联结写作,思考读写支架的搭建,助力小学写作教学,希望为学生打开写作的视野,真正落实读写结合。
本次教研活动有幸邀请到了浙师大王国均教授进行远程指导,为读写教室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集体备课 聚焦路标 搭建支架
读写教室成员以“四同课堂”为依托,确定《海滨小城》《习作:记一次游戏》为本次研究课例。
通过“解析教材--梳理单元目标--明晰语文要素--抓读写学习重点--设计读写路径及支架”集体备课过程,聚焦“落实语文要素,搭建读写支架”。力求突破《记一次游戏》习作支架的搭建思路以及基于《海滨小城》阅读要素,在读写实践中寻找“读写桥梁”即读写路标的方法。


课堂教学 路标式读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李海星和张黎明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习作:记一次游戏》《海滨小城》。两位老师的课例展示各有亮点,在落实语文要素,提取框架的过程中落实比较好,能从学情出发,运用量表搭建写作支架。课后,两位教师对所授课例,对单元课文及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回顾,阐明教学目标,说明写作支架及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梳理出了自己本堂课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法。同时,明晰了教师与读写课堂的关系,“心中有学生”,“建构新的对话关系”,“思考提问的价值”,“如何以任务驱动学习,用支架让阅读从自动到自觉再到自主,一步步扎实朝前走”。
专家引领读写支架有温度 读写教室有方向
浙江师范大学王国均教授远程对两节课例进行在线点评,并对学校“读写教室”下一步推进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王教授肯定了两位授课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所搭建的读写支架,认为两位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将阅读和写作连接得很好,支架搭建给了学生写作的抓手。
王教授指出,首先,写作是个性化的活动,在读写结合中要尽可能去体现个性,要让写作者具有读者意识,针对学生的分层和差异化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即从课文中提取阅读的图式:“特点+证据”,让学生连接以前相似的文章,梳理以前的知识,达到迁移的目的。贯穿过去,打通未来。然后,王教授就量表、海报、观察单的运用对老师们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最后,明晰搭建写作支架的四个要点:一是支架一定是在看得见的路标中搭建;二是关注支架的灵活性、开放性,打开学生的思维;三是支架要反映阅读和写作的规律,落实语文要素;四是既要学会搭支架,也要学会拆支架,扶放有度。


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林云竹老师提出,如何构建支架,如何调整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是西宁市总寨镇逸夫小学全体教师今后建设“读写教室”努力的方向。
浙江与青海,纵然相隔万水千山,但也阻挡不了因“读写教室”、因这特殊的教研方式而展开的思维碰撞与相同的教育情怀——培养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让学生变成阅读的主体,从而享受、体会阅读的成功与乐趣。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研讨热情不减,在钉钉群表达对王教授感谢的同时,也梳理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接下来建设读写教室的路径。
文章来源:城中区教育局
编辑:林云竹 责任编辑:徐书林
发布审核:马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