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民政局工作人员,帮我渡过难关。”礼让街道办事处辖区居民王爷爷激动地说。因为王爷爷年事已高,年初又因摔伤长期卧床不起,已无能力照顾残疾儿子,生活陷入困境。了解到王爷爷的这一情况后,民政工作人员灵活运用社会救助政策,将其儿子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解决王爷爷心之所忧。“这几年因为儿子身体的状况,我也是非常担心,怕自己照顾不好他,还是国家政策好,帮助我解决了最担心的事。”王爷爷说道。在改善民生、社会救助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
补足短板,为民解困出实招。城中区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扬“三牛”精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做实做深做细各项社会救助工作,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救助新思路,通过“搭车议事”工作方法,切实解决城镇居民群众特殊性、复杂性等个性化问题。近日,城中区民政局根据上级社会救助有关文件精神,以“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为工作抓手,围绕困难家庭申请救助相关特殊困难问题,出实招见实效。
民有所呼,认真听群众之音。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城中区民政局探索出“搭车议事”新思路,以此工作方式解决更多的个案问题。家住南关街的武奶奶,现年78岁,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月领取退休金2100余元,丈夫去世多年,育有一子,智力一级残疾,是我辖区低保对象,平时儿子的衣食起居由武奶奶一个人照顾。目前随着武奶奶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无法继续照顾残疾的儿子,遂向社区民政专干提出将残疾儿子送到中区福利中心,人民街道办事处考虑武奶奶收入不高,身体状况不佳等情况,仅靠低保金无法支付福利院相关费用,及时上报至城中区民政局,经协商,启动社会救助“一事一议”程序并“搭车议事”,解决该家庭遇到的实际困难。
必有所应,及时解群众之难。城中区民政局召集各镇办民政专干召开城中区社会救助“一事一议”专题会议,通过“现场讲述+现场提问+分析研究+形成决议”的模式,解决了武奶奶等这类人群面临的困难,让老人安享晚年、让困难残疾人生活得到更好的照料。中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社会救助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牵挂、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冷暖,是国家给予困难群众的优惠政策,我们更应该灵活应用好该项政策,真正发挥保基本、惠民生、兜底线的作用。
一直以来,城中区民政局贯彻民生是最大政治,根据省市文件要求,通过临时救助“一事一议”、最低生活保障“一事一议”、创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搭车议事”,解决困难群众的特殊化需求。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解民忧纾民困,加强救助力度,增进民生福祉,及时处理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让合理、合规、合法的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