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中区饮马街街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党建引领共治共享”为理念,打造“党建+”模式,以“楼院党旗红”党建品牌为依托,推进楼院党支部、宣讲小分队、红色物业、党员入格一体化解决民生实事,为辖区居民消除烦心事、解决忧心事,安民心、暖人心,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推进楼院党支部建设,激活城市治理“红色细胞”
小区楼院作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饮马街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重加强楼院党支部建设,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活动、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分别在法院街20号正和小区、北大街27号和政家园、五一路10号青微小区等地建立6个楼院党支部。将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作用直接建立于居民楼院、居民之中,充分发挥楼院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激活党的每一个“细胞”,发动全民力量参与小区治理,提升小区凝聚力,打造“家门口党建”,托起辖区居民“稳稳的幸福”。“自院里党支部成立以来,院子有人管了,原来无人清理的垃圾、不通畅的下水道现在给社区说一声就有人来管理,院子里面但凡有个邻里之间的拌嘴,就有党员来调解,大家现在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大家也没有个隔夜仇,我们住的是越来越省心、舒心啦!”法院街20号正和小区党员杨红开心地说。
宣讲小队多形式宣讲,提升政策理论知晓率
“东大街快板宣讲小分队”“板凳会宣讲小分队”“草根宣讲小分队”……等等各具特色的宣讲分队,通过走进楼院、家庭,通过“示范性宣讲+分众式宣讲+多样化宣讲”的“1+3+N”模式组建宣讲团,针对不同受众实际,运用学术语言、生活语言、群众语言开展灵活多样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有机统一。同时收集民情民意、矛盾纠纷调解、便民事项办理等服务,做到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社区。法院街25号住户崔红玉因突发精神疾病出院后无家可归,前丈母娘不愿接收,宣讲小分队知道这件事后,化身人民调解员,积极与前丈母娘一家沟通,经过人民调解员几轮劝解,崔红玉前丈母娘终于同意接收崔红玉。“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我真的没有想到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丈母娘能接收我,其实我和妻子离婚了,丈母娘没有义务接收我,非常感谢……”崔红玉对着众人说道。
“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党群服务“零距离”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社区“微治理”,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快更精准回应人民群众诉求,促
进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街道以“楼院党旗红”党建品牌依托,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雪亮工程”,按照“规模适度、尊重传统、界定清晰、方便管理”和全覆盖不留盲区的原则,积极推进“专属网格+微网格”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个社区配备2名专职网格员协助,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搭建社区党委、楼院党支部、业委会、小区物业4个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作用,联合辖区“幸福联盟”单位群团组织、党员,从化解矛盾纠纷到便民事项办理,从维护社会治安到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使“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成为真正的“为民、惠民、便民”工程。饮马街街道共分51个网格,共有15610户居民,每天深入辖区巡查走访是网格员必做的工作之一。家住上滨河巷道的低保户马奶奶今年70岁了,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在家的马奶奶经常会遇到各种生活困难,电话欠费、身体不舒服,网格员会第一时间上门去帮助她,成了她身边的贴心人。网格员们还时常变身安全隐患检查员、辖区环境整治员、反电诈骗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用“网格化+铁脚板”全力跑出“加速度”,守好网格“责任田”。
筑牢“红色物业”阵地,服务群众暖人心
“‘红色物业’不仅服务热情,办事效率也高,家里遇到水管漏水、电路故障的问题,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专业人员上门解决,物业办公室里还设有便民服务站,雨伞、打气筒、工具箱等日常用品一应俱全,借还非常方便。”家住青微小区的王大爷说起小区物业时,竖起了大拇指。
街道深化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工作,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打造“党建引领全覆盖、物业管理全参与、优质服务全方位、社区治理全融入”的工作格局。推动海德堡小区建立“红色物业”,落实在志愿服务、医疗保障、助老扶老等方面的保障,切实加强物业企业党组织建设。“我们青微小区的红色物业服务理念是‘红在党建引领、红在真情管理、红在友情沟通、红在亲情服务’,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整合服务资源,着力解决好业主反映的突出问题,使之既发挥物业服务功能,又发挥政治引领作用。”青微小区党支部书记马健介绍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街道将持续在党建引领做实民生服务上真下功夫,下真功夫,着力抓好群众身边的小事、辖区发展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