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省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城中区继成功推行“积分制”签约模式后,又顺势建立了“两个好朋友”工作机制,通过紧密协作的伙伴关系,整合资源、延伸服务链条,增强居民群众和家庭医生的“黏性”,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触手可及。这一举措不仅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连续、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居民的“家庭医生朋友”——健康守门人
基层家庭医生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及其团队。居民可随时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与家庭医生进行签约,享受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等基础性、连续性服务,让家庭医生成为身边的“健康守门人”。城中区地处西宁市中心,区域内老城区居民分布较多,其中不乏很多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慢病患者,他们正是基层家庭医生守护服务的对象,仓门街片区的戴大爷就是其中之一。
年逾八旬的戴大爷常年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还需照料患严重精神障碍的儿子,因照护压力大、经济来源有限,健康管理存在诸多难题。仓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在入户随访时发现并了解到戴大爷的情况,为其进行健康检查、疾病诊断,结合生活场景定制个性化治疗计划,手把手教正确用药方法,从剂量、时间到饮食禁忌逐一讲解;同步梳理日常护理要点,涵盖晨起测压、季节作息调整等,让健康指导融入生活,解决实际健康管理难题。戴大爷说起家庭医生与网格员的帮助时眼含热泪,说家庭医生成了他晚年的好朋友,让他在繁重照护生活中感受到社会关怀,减轻健康与生活焦虑,实实在在接收到了健康帮扶的情感温度。
健康服务,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仪器、复杂的数据和严谨的病理分析。它的核心,是人与人的连接,是照进生命困境里的一束光,是蕴含着巨大能量的人文关怀。向戴大爷这样的家庭特殊的老人在辖区并不少见,缘于各种变故,他们的生活堪忧,健康状况更是无人问津。家庭医生的出现,像是朝着幽深的古井里投入一颗石子,在他们困顿无望的生活中激起一丝涟漪:健康有人问询了,作息有人关注了,不会看的药品说明也有人讲解了,甚至还能趁闲暇时与家庭医生拉拉家常,血压血糖控制得不错时还能得到家庭医生的“奖励”,也许是一次中医理疗,也许是一个暖心陪伴的午后,又或者是一份健康礼品,都能在这些慢病老人的生命时光里增添一缕阳光。
家庭医生的“上级医生朋友”——专业支撑者
9月18日8时30分,西宁市城中区沈家寨中心卫生院一楼诊室外已坐满了等候的居民。“90后”袁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多多,她今天要找的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杨如意。“杨大夫每周四都来我们家门口的卫生院坐诊,已经好多年了。以前我脾胃不好,我妈就经常带我来找杨大夫看病,现在我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杨大夫。”袁女士的话里,满是对“家门口看专家”的信任与满足。杨如意主任为5岁的多多把脉,温柔且关怀地询问:“小朋友,哪里不舒服呀?”只见多多手指着嘴角喃喃道:“有水泡……”“一到秋天,孩子的鼻炎就准时发作,去年找您给孩子调理过,很快就好转了。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孩子鼻炎反复还伴随发烧,嘴角起了一小片水泡,想让您再给看看。”袁女士细细描述着孩子的病情,没有任何带娃就医的焦虑。
“以前,最害怕孩子生病了,去大医院看病,路上折腾、挂号排队、检查等候,一套流程下来,既费时间又耗精力。现在好了,大医院的专家每周都来社区坐诊,我们步行十多分钟就能到,还能跟医生慢慢聊病情,心里特别踏实!”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越来越多地上演。基层医疗机构以健共体、医联体等为依托,加强与医联体协作帮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将上级医院专家纳入家庭医师签约团队,组建“3+1+N”家庭医师团队,与基层家庭医生建立固定合作关系,全面升级为集诊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健康驿站,为签约居民提供专业技术支撑、疑难病例会诊、转诊服务等,为需要专科诊疗的签约居民提供绿色通道和技术支持,逐步实现了让老百姓方便“看上病”,及时“看好病”,让“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有指导、康复在身边”从愿景变成了日常。
接下来,城中区卫生健康系统将持续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涵上发力,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真正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信赖的“健康好朋友”和“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