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城中区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五年来在民生领域投入达到70亿元,相比“十二五”时期增长了42%,真正做到了用小财政办大民生,民生福祉更有温度、更有厚度、更有力度。
——社会保障扎实有力。低保标准实现连续五年提标,获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考评优秀地区,兜底作用更加凸显。打造全省首个劳动维权工作站,帮助上万名劳动者讨薪2.6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人次,发放“两项”补贴等救助资金2.1亿元。“爱老幸福食堂·中央厨房”助餐送餐服务惠及千家万户,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全域覆盖,社会福利中心投入运营,“时间银行”志愿式互助养老模式形成中区经验。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投入教育资金4.78亿元,21所学校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降至2.4%。拓展集团化办学成果,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建成全省首个美育集合体(美林教室),荣获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试验区、全省学前教育发展先进区称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七进四送”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90%。“邻里牵手”工程将30余万群众纳入“大家庭”,“红色物业”模式为老旧楼院请来“好管家”。

一件件,一项项,成绩单上的每一笔,都彰显着中区“一切为了人民”的不变理念。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乡建设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城中区连续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综合整治老旧小区2.37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9万套,实施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一个个老旧小区穿上了“新衣裳”,城区面貌为之一新。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缩影,城中区致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下足“绣花”功夫,让“看得见”的民生充盈群众获得感。
“新”,是许多居民对中区近年发展的最直观印象。园树立交拔地而起,凤凰山快速路贯通东西,时代大道建成通车,万科城、碧桂园、玺云峰等品质住宅陆续建成……城区更新跑出“加速度”,环境年年变样,年年有惊喜。连接东西、通达南北的立体化、现代化交通网络已然呈现,中部南川片区旧貌换新颜。
“城”在变,“乡”也在变。莫家沟等26条村道得到改造,上、下细沟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持续推进,高原宜居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建成农户厕所2588座。

城市在建,也在“管”。城中区成立全省首支“无人机执法中队”及“骑行中队”,全面推行街长制,督导落实“门前六包”责任制,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与此同时,城中区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要事,真正花功夫、下力气,全力守护绿水青山,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绿色装扮着中区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群众点赞。大南山三期绿化工程投资1.1亿元,完成绿化7.14万亩,栽植苗木360万株。绿化美化彩化行动打造“口袋公园”6处,营造花街50条。南川东路小游园实现“拆违增绿”,全市首座红色主题公园建成开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南川河、湟水河成为了“网红打卡地”。人们在山间、在公园、在河边拍照游览的身影,也成为了中区释放“绿色红利”最生动的注解。
来源:城中区委宣传部
发布审核:马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