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城中区人社局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擎、以民族团结为纽带,创新实施“数智就业+民族团结”双驱动战略,构建“全链条服务精准化、民族融合常态化”的就业发展格局,推动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数智平台织密供需网,“全链条”服务破壁垒
聚焦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发“AI全链条就业服务”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打造“AI数字人带岗”模式,让求职招聘更加高效便捷。“AI数字人主播”以拟真形象有效提升岗位信息传递的精准性,进一步提升了直播效果。通过“春风行动”“绿色算力人才专场”“乡村招聘大集”等“12+N”公共就业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2场,组织341家企业提供岗位1096个,吸引线上观看6.4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117人,其中少数民族238人。创新开通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送工专车,向青海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点对点输送劳动力3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4293人次,少数民族73人次,创劳务收入1.15亿元,以数智化手段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求职增收“加速度”。
零工驿站架起连心桥,“石榴籽”抱团谋新路
立足民族地区灵活就业需求,依托现有和新建的“数智化零工驿站”,深度挖掘培育“蓝师傅”劳务品牌促进就业能力,推出就业服务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新模式。依托“数智零工驿站”平台,面向辖区少数民族居民、民族手工艺传承人等群体提供就业信息推介、订单匹配、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一站式”全链条精准服务供给,定期开展“直播带岗+推岗”活动,实现线上“一键找活”,有效促进各民族群众在共事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精准发布岗位234个,匹配用工订单890单,惠及各族群众446人次。开展“零工专场直播带岗”“零工服务进社区”等活动14场,深入汇通家园、城馨天怡等小区举办公益活动13次,带动日均工资达295元,让各族群众在“共事共享”中夯实团结根基。
创业孵化激活强引擎,“金种子”浇灌共富花
深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服务效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3场,精准服务企业32家,带动就业160人。以“金种子”项目培育为抓手,为“金种子”优质项目提供场地支持、政策咨询等“一对一”定制服务,形成“融资扶持—资源匹配—全程陪跑”的全周期服务链。引入“AI创业导师”模块,基于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解答政策咨询、商业模式优化、技术应用等200余类高频问题,智能匹配孵化基地内外的导师资源、产业链服务商及投融资渠道,打破传统服务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诊断—规划—陪跑”全流程覆盖。拨付联动孵化资金50万元,打造多元化创业生态,同步发挥创业担保贷款“输血供氧”作用,向3名创业者放款70万元,助力各族创业者在“双创”浪潮中共建共享,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沃土。
精准援助兜牢保障线,“多维度”托举民生底
构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长效机制,推送就业服务信息1642条,开发公益性岗位30个,托底安置13人,含少数民族4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依托见习基地扩容升级,2024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1131”精准服务3611人,办理线上档案服务2.57万人次。联合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职引未来—城中区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暨民营企业服务月校园招聘会”,首次引入“AI选岗导师”,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匹配等技术,通过采集分析求职者学历背景、技能特长、就业意向等信息,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要素,实现“人岗双向画像”精准对接,为求职者智能推荐此次招聘会的适配岗位,进一步提升岗位匹配效率,缩短求职周期,招聘会中使用AI选岗功能258人次。累计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647.91万元,惠及3794人,含少数民族246人、高校毕业生4人,以暖心政策和硬核举措筑牢各族群众就业保障网。
技能培训锻造硬实力,“闭环链”赋能新发展
聚焦产业用工需求,搭建“岗位对接—技能培训—稳定就业”闭环链条,开展叉车司机、计算机等定向培训6班次300人,覆盖少数民族学员399人。联合企业开设职工技能培训班12期986人,培育一支高素质、多民族的“技能铁军”。结合辖区群众需求,创新开发电商运营等特色课程,助力各族劳动者端稳“技能饭碗”,为地区产业振兴蓄势添能。
城中区人社局将持续深化数智赋能与民族团结双融合,以更精准的就业服务、更暖心的民族政策、更长效的保障机制,绘就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同心圆”,让“石榴花开”的幸福图景在高质量发展中绽放新光彩。